产品中心PRDUCTS
技术支持RECRUITMENT
专家:如何破解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问题?
2023-10-04 23:43:59
江南体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枢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关系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集成电路产业的“卡脖子”技术,是我国要不来、买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创新人才则是破解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关键因子”,目前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短缺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芯片消费市场快速增长,加之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一个高速增长期,但技术、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我国拥有庞大的芯片消费市场,每年进口的芯片约占全球芯片市场的近一半。2022年尽管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增长乏力,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销售额达12006.1亿元,同比增长14.8%。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初步统计,2023年一季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销售额约为2053.6亿元,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基本持平。
需求的持续增长,给集成电路行业注入了蓬勃发展的动力,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推动了企业扩大研发规模并力图吸引更多经验丰富的创新型人才加入,以创造出更加契合新兴需求的产品和技术。
近年来,美国逐步将集成电路产业推到斗争前沿,通过《芯片和科学法案》等制裁措施,限制美籍人才在中国执业、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芯片企业提供服务、对中国亟需的先进芯片制造设备进行出口管制,从而延缓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程。在国外产品、设备、服务随时可能断供的背景下,国内企业对国产集成电路产品和设备持愈发开放的态度。据了解,2022年国产半导体设备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23%,比2021年增长了3.4个百分点。
在我国集成电路产销体量不断增大而美国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打压力度不断升级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
党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印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一系列文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在“交叉学科”门类下设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以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建立28个示范性微电子学院、20个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清华大学等国家重点高校纷纷建立集成电路学院,全国约有百所大学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引进培养了一批行业中坚力量。
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偌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下,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和壮大,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到2024年行业人才总规模将达到79万人左右,但依然有23万人左右的人才缺口。
从产业链看,集成电路产业上游包括EDA软件/IP模块、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中游是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下游是各类电子产品。从学科看,涉及物理、化学、材料、电子、工程等学科领域。其中任何一种材料、设备、技术都可能成为国外制约我国的手段,要做到产业自主可控,各相关领域人才都不可或缺。
集成电路岗位大致可分为设计岗和工艺岗。合格的设计岗人才,普遍拥有研究生学历以及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系统学习过数字、物理、微电子等专业课程,能熟练使用相关EDA软件,并经过若干次芯片设计项目的实战历练。工艺岗对人才学历的基本要求稍低,但若要有所突破则需要在物理、材料、化学等学科深耕细作。此外,工艺岗的性质决定了日常需要穿无尘服在无尘车间工作,并且频繁接触有毒有害试剂,在产业线上常年三班倒。
集成电路产业投入高产出低,且行业利润大头已被国外的行业头部企业拿走,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利润普遍微薄,企业能给出的待遇水平与满足其招聘条件的人才的学历、能力以及工作强度严重不符。
与之相比,同为电子信息类行业,软件、互联网等行业就业门槛更低、职业前景更广、工作环境更好、待遇更高。因为专业背景相近,转行难度低,近年集成电路相关专业毕业生流入软件、互联网等行业的占比一直不低。
基础研究领域“0到1”的突破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必经之路,但集成电路基础研究投入大、门槛高、周期长,而且由于很多关键环节的基础研究难题在其他技术领先国家已经被攻克,我国的研究属于“重复造轮子”,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无益,难以凭此申请项目经费、评奖等,导致一些高校对集成电路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集成电路是一个工程和实践性很强的领域,但国内高校鲜有产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更多的是通过文献、会议来了解产业前沿技术的科学问题,而非从产业实践中找到真问题进而真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第一,建议短期内大量培育具有行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性人才,大幅增加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专业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同时,集合全国产学研各界优势力量,系统设计一套优质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既广泛涉猎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并掌握其基础核心原理,又全面了解业界主流技术和前沿问题。
第二,集成电路相关专业的学生通过校外实习、兼职获取收入的机会少,建议适当提高相关专业在读研究生的补助,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把热爱集成电路领域相关问题研究的优秀学生留在集成电路产业,避免他们因生活所迫转向其他专业。
第三,集成电路技术体系庞杂又环环相扣,要创造出“0到1”颠覆性新技术要首先掌握前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再在此基础上创新。在读研究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储备好相关知识再做出开创性创新,建议将博士后打造成集成电路领域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此外,目前资源过于集中在少数顶尖人才上,建议广泛培养人才,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较好的生产科研环境,在漫长的培养过程中再逐步选拔人才。
第四,工艺上的改进可以促进成品良率提高,对降低成本、提高成品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建议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产业线上用得好、能配合工程师持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良率的工人。
第一,建议降低对学生在创新成果方面的考核。集成电路涉及面广,需要学习的学科领域多,本、硕阶段的学生应优先打下扎实基础。让真正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学生在博士阶段去探索发现新问题、在博士后阶段去寻找新出路、解决新问题也不迟。
第二,建议用评价这个指挥棒调动人才齐心协力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改变以论文、专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干什么评什么,对产业发展有益的都应可以作为成果。教书育人能力、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都是我国产业整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建议用中等偏高的收入待遇留住人才。既不能像过去那样严重背离其付出的代价,让本来对集成电路有兴趣也有能力胜任的人才因为过低收入逃离,也不能为“哄抢”人才过分抬高整个行业的收入平均线。毕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利润率还是偏低,过高的收入平均线会轻易吃掉中小企业的利润,而这些中小企业往往是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同时,也可以考虑通过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吸引留住人才。
一方面,建议加强市场化引才。人才流动应是市场化行为,适度的人才流动有助于让合适的人才匹配到合适的岗位。有的地方对从其他城市“挖”来的人才给予高额补贴,可能既搅乱了正常的市场薪酬体系,又错配了人才资源。
另一方面,建议搭建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相互深入交流的“旋转门”。让企业的实践技术、工艺经验真正走进校园、课堂、研究所,把产业中的具体问题带到科研工作者和学生面前;也让科研工作者有平台或途径走进生产线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回到校园去沉下心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路线。
此外,建议大力鼓励支持企业引进整合国际上的先进技术。毕竟我国还处于“跟跑”阶段,每一项先进技术、每一个顶尖人才的引进都有助于缩短差距、实现跨越。(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刘醒梅)
第四届信息技术及应用创新人才发展交流大会暨中国信息协会第三届信息技术服务业应用技能大赛颁奖典礼在京隆重召开